发布日期:2025-05-22 18:13 点击次数:82
据日本媒体上周报道,一份由南关东防卫局(日本地方防卫局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省军区)今年 1 季度发行的公关杂志显示,日本海上自卫队首批新型巡逻舰(日文汉字称为"哨戒舰")已于今年开工建造。
这份杂志中提到,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的"日本海洋联合公司"(JMU)矶子造船厂在今年 2 月 14 日举行了首批 4 艘巡逻舰的钢板切割仪式。其中首舰预计将于 6 月份在船坞中开始分段搭建,随后 2 号舰也将入坞建造,两舰最早将于今年 11 月下水;随后 3 号舰和 4 号舰开始入坞总装,并计划于 2026 年 3 月下水,全部 4 艘预计都将在 2027 年 3 月前完工交付。

海上自卫队新型巡逻舰切割钢板仪式
上文中提到的巡逻舰是近年来日本海上自卫队中的新舰种,最初现身于 2018 年底发布的"平成 31 年防卫大纲"以及"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2018-2023)",在当时的规划中,将总共建造 12 艘"哨戒舰",其中在 2018-2023 年期间首批建造 4 艘。
在 2018 年底发布防卫大纲时,就有日本相关消息人士透露称,大纲中提到的"哨戒舰",正是海上自卫队未来的下一代基地巡逻兵力。在 2008 年 3 月的一次海自水面舰艇编制改革之后,直属于海上自卫队五大基地(横须贺、佐世保、吴、大凑)下辖地方队中,仅有大凑、舞鹤和佐世保各配备 2 艘总共 6 艘隼型导弹艇,而作为基地兵力的这些导弹艇平时要承担近海巡逻甚至一部分日本周边外国舰船的跟踪监视任务,而这对于导弹艇原本设计目的和适航海况来说并不十分合适。随着周边国家通过第一岛链进出太平洋的频次和强度不断增多,海自主力队群大舰捉襟见肘、二线护卫队舰艇老旧,而基地配置吨位过小的导弹艇就更加难堪重负。

使用小型导弹艇进行近海巡逻和远海跟踪监视其实并不合适,图为海上自卫队隼型导弹艇 PG-827 "熊鹰"
因此,日本需要排水量更大、续航力更长、居住条件更佳的轻武装舰艇取而代之来执行巡逻任务,并且要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来适应日本的少子化现状和自卫队招募困难,"哨戒舰"因此应运而生。按照需求,它们同时也将具备一定的冗余空间来在需要时搭载模块化的反潜、反舰等作战设备。在这段时间前后,日本一些船舶企业也提出了一些轻型巡逻舰艇的方案或者模型,通常被认为是用于竞标"哨戒舰"的方案或者衍生的外销方案。


在这期间日本各企业公布的几个巡逻舰方案
后来这一规划有所延期,转为在 2022 年底发布,2023-2028 年实施的新"防卫力整备计划"期间建造首批 4 艘,总建造数仍为 12 艘不变,要求在 10 年内采购完成。随后 2023 年的防卫预算中,为这 4 艘编列了建造预算总共 357 亿日元,平均每艘舰的预计建造成本为 89.25 亿日元(按预算案公布时汇率折合人民币约为 4.62 亿元),船型被定为 OPV(offshore patrol vessel),即近海巡逻舰。由于 2023 年按照日本年号又是令和 5 年,因此这 4 艘舰又称 05OPV。

此次新型巡逻舰承建方 JMU 的方案示意图
根据日媒报道显示,该型巡逻舰全长约 95 米,排水量 1920 吨,使用"自主航行技术"以节省舰上所需人力,舰员人数因此可降至 30 人,是"同样以自动化著称的"最上型多功能护卫舰舰员规模的三分之一。武器也被控制在满足基本需求的较低水平上,目前可知的是将配备一门 30 毫米口径机关炮(推测为美制 30 毫米 MK44 "大毒蛇"机炮,该炮还普遍配备于海上保安厅的大中型巡视船上)。此外,日本防卫省还在 2025 年度的预算中拨款 40 亿日元,为新型巡逻舰配备 6 架从美国购买的 V-BAT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进一步提高其对海监视和情报搜集能力。

自卫队希望通过舰载无人机来扩大新型巡逻舰的对海监视能力,该机之前曾在试验舰"飞鸟"上测试过
目前看来,日本海上自卫队新型巡逻舰项目的推进落地,将彻底取代海上工作环境不佳的隼型导弹艇,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作战能力并不强,但超出隼型导弹艇一倍的数量,却可能进一步将海上自卫队的大中型主战舰艇从日常的跟踪监视、近海巡逻任务中解放出来,客观上提高其主战部队的作战效率和灵活性。伴随着不久前海上自卫队宣布的水面部队编制改革,日本在谋求其海上主力部队的机动化、野战化方面将具备更进一步的条件,这一系列动态都相当值得持续关注。
上一篇:高能东方玄幻佳作合集,层层反转,作者称神
下一篇:让课堂贴近战场
